子课题三论文:润泽仁爱品格,滋养师生生命(杨颖)
日期:2020-05-13 00:00:00  浏览量:551

【摘要】“仁爱”是一种大爱,仁爱品格的养成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人道主义精神,增强自律意识。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可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浸润学生的思想,指引学生的行动,提升学生的品格。

关键词】仁爱;物型课程;经验课程

“爱”是一个常被人们挂在嘴上的字眼,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面对亲情友情时都需要接受爱、给予爱。从初中生心理健康大数据以及学校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对“爱”的领会往往比较狭义与短缺,站位高一些看,没有为国家与人民付出的意识;站位低一些看,不懂如何关爱自己身边的人,甚至当他们接受爱的时候,还会心存惶恐与猜疑。

爱的品格不全面由多方面原因造成,从内因着眼: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独立性增强,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这一时期的他们已经开始产生和感受到许多细腻复杂的感情;从外因着手:大环境的影响——网络、“快餐文化”、学业负担等等。学生活动的空间基本是学校、补习机构、家三点一线, 活动的内容基本就是听课、做题。学习的压力使孩子把情感更多地转移到网络,寄托在虚拟的空间中。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从而形成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即仁爱的关系。利用校本课程渗透“仁爱”品格的养成教育,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品德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意义深远。

参考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马斌先生提出的物型课程的基本概念,即“以物为载体,指构成教育目的实施要素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旨在创新环境的课程意识,指向在物,关键在型,突破在课程,目的在育人,重在‘物’的文化塑型及课程意象,致力于从环境→文化→教育→课程的不断探求和生成”。 我校积极探索开发推进仁爱品格教育的各方资源,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考虑学校的特点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物型课程和活动课程的育人效果,把“仁爱”品格的养成融入其中,将仁爱与一树一木、一砖一物等进行有机地结合,主要从生态、空间、物品、活动四个横向纬度齐头并抓,开发有生命力的校本课程资源。

一、仁爱品格养成教育融入物型课程

物型课程是指以儿童能力素质发展为目标,以知识和见识的物化造型为载体,以人与物的在场互动、实践生成为主要教学形式的综合课程。旨在以物化人、以人化物,开发环境育人的课程力量,指向在万物、关键在成型、突破在寓意、目的在树人,重在“物”的文化塑型及课程意象的生成。

(一)创设“仁”园合一的生态环境。

具有文化承载力和生长力的环境本身就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我校将人意自然化、自然人意化的哲学思维融入校园地表文化建设,突出“仁爱”文化的显性布置,强调“仁”园一体,让学生置身于校园环境中能自主认识和感悟仁爱。

1.植被配置。树木是最具人文意象的植物,植被配置要丰富而有意境。①学校南大门进门的广场,东西两侧的草坪上将竖起五棵高大的银杏树,分别代表“仁、义、礼、智、信”之儒家“五常”,“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之一。选用寓意坚强与沉稳的银杏树与“五常”相互辉映,表现悠远古朴的质感。②学校东边的道路为“四季之道 ”路边的绿化带中将栽植依四时而生长的鲜花,春夏秋冬四块石刻分置其中,在线感中显变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赏菊、咏梅,促进学生亲近自然,激起对花草树木的仁爱之情。

2.山水”布局。我校地处市区,校园中缺“山水”。学校巧妙利用空间,挖地成河,河土堆山,制造错落有致的“微山”和灵动幽静的“微水”景观。虽是微山微水的浓缩景致,却是学生心灵放松的港湾,在河岸边的亭子里或太湖石上小憩片刻,可以放下焦虑、忧愁,享受天人合一的意境,牵动仁爱之心。

(二)创设“仁”宇合一的空间文化。

校园空间文化是指校园建筑空间和立面上的教育文化资源的总和,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认知维度,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拓展学生见识的知识海洋,将品格教育与建筑资源结合起来,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诉说“仁爱”。

1.至善广场。一进校门的广场为至善广场,广场正中央青石垒砌成一坛绿悠悠的小丛林,当中立着一尊孔子的塑像,与学校大门正对。孔圣人不露大拇指,象征谦恭,四指并拢,代表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面部表情“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体现庄严慈祥,和蔼和谐,谦和智慧的万世师表形象。每天学生走进校门即如同叩开神圣的孔儒之门,进入一方仁爱圣地。广场背面连接教学楼通道的墙上,将用不同字体、不同尺寸的“善”字进行装饰,意在使学生发现自我、挖掘自我潜能。

2.建筑楼名。我校除了食堂与体育馆,共有5幢楼,粉墙黛瓦极具江南水乡特色。学校计划以“仁、义、礼、智、信”为基调命名各幢建筑,融通校园文化特点、人文精神风貌,变每一幢楼为一本开启的仁爱典籍,吸引学生去欣赏与品读。

3.名人堂。在学校南门,连接东西两幢建筑的二楼的大厅区域,我校计划在此处设置“名人堂”,收集世界各地“仁爱”名士或伟人的图像和名人名言,营造仁爱的氛围。依托名人的人格魅力来激励学生,引发学生对仁爱的向往。

4.勤学长廓。在三幢教学楼之间的长廊区域,我校设置了“勤学长廊”。用石刻把古往今来关于做人、处事、学习的至理名言镶嵌在长廓两侧的墙壁上。学生每每穿梭其中,便如同徜徉于经验之湾,除了视觉的冲击,更有心灵的震撼。

5.个性教室。除了常规的班务栏、通知栏等,我校的每个教室都添置有绿植,成就绿色生态教室;室内的书包柜上将安放书架,学生可从学校借阅或者从家中带来图书,安放在书架上互相借阅。即可增添书香气息,也可让学生学会分享;室内将设计一面个性展示墙,学生可粘贴自己的绘画、书法、剪纸等作品,相互交流与切磋;教室前后的黑板上方设置可插式透明展板,更换教室时,便于各班重新替换班风、口号等内容,实现生本化教室的概念。

二、仁爱品格养成教育融入经验课程

经验课程是指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也叫活动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来组织,通过儿童的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主要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

(一)创设“仁”物合一的格物文化

格物文化,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的文化追求。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提升物我合一的精神品质,从培养学生对物件的爱为起点,延伸至对学习和人生的态度,这是仁爱的体现。

1.班旗设计立信仰。初一新生分入一个班之后,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过后,学生有设计班旗的比赛,经过全班投票,评选能体现良好班风、班貌,有创新意识和审美趣味的设计,并制作成班旗。班旗会用于学校的大型活动,比如运动会、研学旅行。这不单是一面旗帜,也是提升学生团体意识、合作意识、关爱意识的载体,能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

2.人物相识树楷模。古往今来,人类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英雄模范,他们的事迹感人、精神照人。建校两年,我校持续开展以“传承乡贤文化·塑苏州湾新贤”为主题的学习英雄人物、乡贤名士的教育活动。实施“寻乡贤,明事迹;习乡贤,传精神;做新贤,见行动”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其人格魅力,学习其精神,传承其文化,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由远及近,借力“邻居”高中部优秀毕业生的资源来校为学生开展讲座,激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另外学生的家长是一座丰富的资源库,利用学生的家长的特长资源,为学生讲授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内容,潜移默化地激起学生心中的共鸣,鼓励他们进行生涯规划。用鲜活的事例唤起他们对学习、对学校的热爱。

3.佩物筹谋振精神。我校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学校的标志(LOGO)设计大赛,为学校征集一枚有理念、有特色、有价值的标志。学校还将联合家委会成员和学生一道,进行学生个性化校服设计和分年级的胸卡设计。无论是设计LOGO还是校服与胸卡,均聚焦学生内心所需,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让他们体验所使用的物品从孕育→设计→修改→成品的过程,学生需要关注各中的细节,品尝酸甜苦辣的滋味。他们更能体会到手中的、身边的物品皆有生命、皆因被爱。

(二)创设“仁”人合一的课外文化。

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课外文化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设计了“仁爱”主题的校园系列活动,初步已形成以下几项仁爱文化课外活动。

1.“致敬经典,以仁立身” 经典诵读活动。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之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仁”的实质即为“爱”。 我校将充分推进“仁”文化,以庆祝孔子诞辰为契机,以组织学生诵读中国古诗文经典为方式,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耳濡目染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以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提升教师设计活动能力,深化学校读书文化的教育。

2.“湾中小‘仁’人”志愿者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是一项高尚的事业,志愿者所体现和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正是仁爱品格的映射。每个班级中不规定具体的人数也不规定具体的内容,学生自愿以个体或小组的形式进行志愿者服务,开展环卫、敬老、献爱心等行动。比如在居住的小区内清洁卫生;到博物馆、图书馆等地当志愿服务者;去留守儿童家中陪伴并进行功课辅导;到敬老院看望老人,表演节目等。意在让学生形成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

3. “汇聚仁爱精神·锤炼仁爱品格”研学旅行活动。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校的研学旅行以贴近社会,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品格实际为原则,致力于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升华仁爱品格。吴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各式古典园林,太湖文化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现代科技体验馆……学生行走其间,即怡情又益智。我校注重于综合学习对提升学生认知能力、丰富情感体验、构建价值观念的重要教育价值,不断开发新形式,将研磨素质拓展与研学旅行相结合的活动范式,让同学们与自然和社会亲近的同时,亲身体验与感悟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着力培育学生的公德心、爱心、宽容心和自理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4. 以“品格与梦想”为主题的科技艺术节。智能、科技是现如今非常流行的词,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要依靠一代代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提高。可当智能时代来临,马云、李开复却都表示过:未来什么都有可能被替代,唯独艺术和娱乐不可能被替代!真正懂艺术的人,心会变得有容乃大,却温柔如水的容器。正如“仁爱”所表述的大爱一般。我校将每年的十二月份定为科技艺术文化节,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小小发明家”、“十佳画手”、“校园之声”等。营造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科学创新的课外活动气氛,贯彻学生爱学校、爱班级的精神,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总之,拥有良好的品格养成的课程,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创设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更能构建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仁爱”校本课程文化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相结合,一定能开出芳香的花朵,也一定能结出累累的硕果。

【参考文献】

[1]马斌. 物型课程:化万物以育人. 人民教育,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