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苏州湾实验初级中学语文组教研活动简报
日期:2021-10-29 16:11:34  浏览量:578

2021年10月29日,苏州湾实验初级中学语文组集体观摩金一琦老师《侯银匠》一课,并以“小说阅读能力提升:从‘这一篇’到‘这一类’”为主题,开展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分为听课、评课两个环节。

一、听课





二、评课

听课结束,凌惠老师主持评课活动,老师们阐述见解,共同交流。


陈星星老师从课堂设计角度出发,认为本节课教学任务清晰明确,指向性很强,对小 说的情节进行了梳理,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进而引出小说的主题即中国传统美德和人情美,对文本解读细致到位。



王倩韵老师从汪曾祺作品平淡有味的个人风格谈起,由一篇发散至多篇课文,进行比较,认为金老师本节课是对即将开始的小说单元教学的一次有效铺垫,也是对学生品味散文化小说语言能力的一种锻炼。

沈育新老师以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平淡”和“奇崛”两个特点评价教学活动。平淡的是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奇崛”的是老人嫁女前后的矛盾复杂感情。特别是结尾诗句的引用,金老师处理得很到位,能表达出小说从平淡到奇崛最终归于平淡美好人性的特点,实现从“这一篇”到“这一类”的目标。



姚剑老师认为,金老师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出示作者生平写作特色,最后再次引导学生解读汪曾祺小说平淡中的奇崛之美,领悟人情美。这样的背景出示,以文本为着力点,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既有利于学生知其人,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王杰老师认为在课堂中用方言重现童谣,有趣有味儿,符合汪曾祺风格。此外,金老师在寻找文本细节,分析人物心理、情感的活动中,处理得非常细致,板书设计也具有整体性和创新性。



杨小翠老师认为散文化小说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大难点,以小说《边城》为例,学生往往只关注文中故事情节,无法体会到其中的人情美、风俗美,而金老师的课堂为学生营造了一种静心阅读、品味语言的良好氛围。


最后,凌惠老师对散文化小说教学重难点作出总结。凌老师认为,金老师从小说情节切入,通过引导学生评析语言、手法,来理解小说人物的形象,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教学,但是又比较灵活安排教学环节,让学生从对“侯银匠”的了解到对“汪曾祺”小说的了解,再对散文化小说的特点讲解,符合小说教学的要求。从“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出发,就是要运用教读的能力,去解决自读的问题,因而,教师对教读课文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从“这一篇”考虑到“这一类”阅读能力的培养,比如《侯银匠》教学,从“类”的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要考虑散文化小说特点,二是要考虑汪曾祺小说的特点,特别是要品味汪曾祺小说的语言,三是小说的主题的普遍意义,就是说要“教小说”(要素),要教“汪曾祺”,要教“主题”,但是,重视文体教学、作家风格探究,也不能忽略具体文本的个性特征指,教学中应突出“篇”的特点,比如,《侯银匠》特定的叙事风格,一明一暗两个人的写法,明写侯菊,暗写侯银匠,比如,一顶花轿对于两代人共同特点,智慧、能干突出,比如,结尾古诗句对于理解主题的作用。总体上,金老师的教学,抓住了小说教学要点,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本次教研活动中,语文组成员相互学习,共同交流,对小说阅读教法、学法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我读《侯银匠》

金一琦

课前,读了汪曾祺的《自报家门》有感于他的经历和他说的那句“我的看似平常的作品其实并不那么老实 。我希望能做到融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不今不古,不中不西 。”我阅读《侯银匠》,感同身受:

明明文章很有味道,但是偏偏语言又平实质朴,宛如邻家老伯夏天晚上乘凉聊天,娓娓道来。

明明是一篇小说,偏偏没有矛盾冲突,没有情节跌宕,只是围绕侯银匠嫁女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娓娓道来,更像一篇散文。这是一篇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的特征就是淡化环境、淡化情节,唯独把人的情绪浓化。浓化了深深的父爱,浓化了难言的悲凉。

明明写的是侯银匠,偏偏着重墨于侯菊。如果把侯银匠比作一棵树,那么侯菊就是它的枝丫,它的果实。侯菊身上所具有的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都来源于侯银匠这一棵大树,而这个大树则根植于中国传统观念浸染下的自然、纯朴、健康的人性和人情。

明明写的是侯银匠,一个市井凡人,一个我们身边的不起眼的小人物,偏偏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全天下父亲的影子,和他一样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艰辛与不易。

回顾侯银匠的一生,带着浓重的凄苦与悲凉。中年丧妻,父女相依为命,女儿出嫁后孤独凄凉。作者并没有刻画他的苦难,没有具体记叙他中年丧妻,没有讲他与女儿是如何相依为命,却用了一件喜事写他人生中的悲哀。并在文章的最后情感升华处,说了“文不对题”的诗句,他这大半生艰辛的岁月,全都蕴含在那“有点文不对题”中了,不经意中淡化了那一丝忧伤。“喝点慢酒,吃两块茶干,消磨一个晚上。”反而多了一番恬淡与闲适。这样的平淡来源于什么?

汪曾祺这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但是在他的文字里好像真的没有看到过这些,没有仇恨,没有苦难,没有抗争,没有丑恶,就像他说的他希望自己写的是 “真实的东西, 美好的东西, 人的美, 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就像我们在侯银匠中看到了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我们在他文字里看到的都是人世间的淡泊、通透和美好。这都源自于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汪曾祺的为文与为人正真做到了看似寻常最奇崛。

从散文化的特征淡化环境、淡化情节,唯独把人的情绪浓化。到理解侯银匠的人生况味,再到汪曾祺的语言特色淡而有味,想涉及的点太多,反而都没有讲到点,同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学情,没有做好调动课堂氛围,需要修改的地方实在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