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关键环节:让“教学评一体化”真实落地
褚艳秋
摘 要:针对“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中存在的学习目标模糊、课堂评价缺失、情境创设有误等突出问题,提出以系统思维优化关键节点,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一是紧盯“学生学会”,定好可测利评、系统一致的学习目标,持续引领教学进程;二是做好课堂评价,在提升教师课堂评价能力的基础上,做到评价导航,及时诊断反馈;三是创设有效情境,通过设计真实情境下的“大任务”、构建“项目化”学习情境,不断拓展教学深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高阶思维。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学习目标;课堂评价;情境创设;高阶思维;
“教学评一体化”是新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也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教学评一体化”秉持“课程思维”,主张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一致指向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强调以评价驱动引领高质量的学与教,从而推动教师由关注“自己教得怎样”向关注“学生是否学会”转变,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然而细观当前的“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依然存在目标模糊、评价缺失、情境有误等突出问题,阻碍其真正落地实施。对此,我们必须抓住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系统思维优化关键点实施,让“教学评一体化”落地落实,推动课堂教学进一步提质增效。[本文由小课题研究公众号精选编辑,欢迎老师们搜索并关注,免费查阅海量课题论文资料]
一、定好学习目标,持续引领教学进程
目标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终点。学习目标的确立要做到准确、合理,并坚持“以始为终”,关注“学生学会”,如此才能持续发挥目标在“教学评一体化”中的核心导向作用,保证学生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往往出现偏离课标、表述模糊、没有始终如一引导教学进程等问题,成为制约学与教成效的重要因素。把握不准学习目标与教师缺乏课标意识和学生意识有关,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自己是否讲完了,不问学生是否真的学会了,让学习结果成为“雾里看花”。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教师从以下两方面优化学习目标的制定。
1. 基于“三个依据”,让学习目标可测利评、系统一致
通俗地说,学习目标就是“期望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能学会什么”。从这一问题出发确立学习目标,要把握好“三个依据”。一是依据课标,分析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明确哪些内容是“该学”的。二是依据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厘清教师的教学优势,研究还需要提供什么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做到学习目标是“可教”的。三是依据学情,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潜能,科学预判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和障碍,确保学习目标是“能学”的。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作为行为主体,搭配行为动词及学习程度对学习目标进行表述,让目标清晰、可测、利评;此外,学习目标的确立要坚持“以始为终”,强化目标的系统性、层次性、进阶性,让学习目标引导学与教活动不断推进、持续进阶、不偏向不走样,从而有效达成课程目标和意图。
2. 紧盯“学生学会”,让学习目标制定回归学生中心
“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要义是紧紧盯住“学生学会”,[1]这是课堂教学真正的重心。其关键在于教师在确立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是否能从“学生学会”的视角思考学习目标是什么、如何落实、落实得怎么样等问题。课堂教学应始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最后确定“学生真的学会了吗”。[2]为此,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基于学情研究,教师要通过前测、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预测学习中的难点和障碍,判断学习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以可测可评的行为动词(如“叙述”“归纳”),辅以描摹“学生的目标达成水平”的程度词(如“准确”“全面”)规范表述学习目标,[3]并紧扣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和进行学习评价。[欢迎老师们搜索并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免费查阅海量课题论文资源]
二、做好课堂评价,科学导航教学方向
课堂评价旨在检测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如果说学习目标告诉学生的是“要到哪里去”,那么课堂评价则是学生学习中的北斗导航,时刻告诉学生“距离达成学习目标还有多远”。当前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存在评价缺失的现象,因而难以精准引领学生走向学习终点,难以有效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导致课堂评价缺失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缺乏评价意识,依然存在“我教了学生就学会了”的惯性思维;二是教师欠缺评价能力,不能合理设计指向学习目标的评价任务。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优化提升。
1. 提升教师课堂评价能力,让教师能评会评
教师是落实课堂评价的主导者,其评价能力决定了课堂评价的质量。教师的课堂评价能力表现为能够坚持育人为本,基于学习目标设计与之匹配的评价任务,并围绕评价任务具体设计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获取与目标达成相关的学习信息,及时判断评价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并进行反馈指导。具体来说,要落实好课堂评价,教师应具备科学评价学生及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其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核心也是难点。
对此,教师一方面要参与相关评价标准和工具的编制,观摩优秀课堂评价示范活动,参加课堂评价教研培训等,切实提升自身的评价素养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开展多元化评价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制定评价标准、设计评价活动,指导学生观察记录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表现,鼓励学生参照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生生互评等,以此促进课堂评价的高质量开展。
2. 关注学生学习信息,及时反馈为学习纠偏正向
评价任务是围绕学习目标创设的学习活动,要始终指向学习目标。也就是说,所评即所学,对学生要评什么就让他们在课堂上学什么。学生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也是反馈学生学习信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敏锐识别并抓住学生学习表现中的有效线索,及时收集、动态分析学生学习信息,对照学习目标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和程度,判断学生距离目标还有多远,并基于证据灵活调整教学决策,改进优化学生学习,最终引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其中,准确识别、有效抓取、科学判断学生学习信息是关键。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提问、测验等方式“诱发”学生的学习信息,敏锐抓住学生呈现的一些显性信息,如正确的习得、错误的判断、与众不同的展示等,还要关注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关键能力的运用、思维发散的创新点等隐性信息,并依据评价量规迅速作出判断,及时进行合理反馈指导,如肯定、纠错、补充、组织讨论、个别指导等,不断改进完善学生的学习过程。
3. 重视表现性评价,全面科学判断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
观察并评价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复杂任务的表现,即进行表现性评价,是开展课堂评价的重要方面。对此,教师一是要恰当厘清评价要素,明确从哪几方面进行评价,如讲历史故事的评价要素包括讲清故事情节、描述关键细节、进行合理想象等;二是要详细描述评价要素,如针对朗诵活动的评价要素可以是朗读流畅、断句正确、体现情感等,对每项要素还可以划分出优、良、一般三个等级;三是要清晰呈现评价标准,以便学生能够准确高效地开展自评和互评。此外,做好表现性评价还需要教师研制恰当的评价工具,如提问、展示、测验等,并熟悉评价工具的适用范围、优势缺陷等,以保证合理运用评价工具,准确收集学习信息。
三、设好真实情境,不断拓展教学深度
“情境创设”是当下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高频词。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要能够发展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品格与能力。真实性、问题性、高阶性是教学情境创设的主要特征和要求,其中真实性是第一属性,居于基础地位。如何创设有意义的真实情境,一直是许多教师面临的一个教学难题。现实中有不少教师“为情境而情境”,导致教学缺乏深度,也影响着学习目标的达成。为此,教师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优化情境创设,以不断拓展教学的深度。
1. 设计真实情境下的“大任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教学活动依托“大任务”在真实情境中展开,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研究解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者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及技能探究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以此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探索精神和协作精神,从而走向深度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真实情境下的“大任务”时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要素。
一是要保证真实性。具有召唤性、复杂性和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是真实学习、深度学习发生的基础。为此,一方面要保证学生将探究和解决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避免问题情境脱离真实生活,否则“大任务”学习便会沦为缺乏意义的虚假学习。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真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体验真实情境下的问题探究,通过联结真实问题与学科知识完成新知建构。
二是要强化问题性。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创设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情境,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围绕这些问题,以“追问”“挖坑”“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持续深入探究,由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力。
三是要体现意义感。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真实的学科实践活动,在真动手、真做事的过程中完成一定情境下的学习任务,在持续参与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中从“做题”转向“做事”,从而将在情境中习得的知识能力素养实现迁移运用。这样的学习情境更具有普遍意义。
2. 构建“项目化”学习情境,发展学生高阶思维
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学习情境的创设还要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在各种学习方式中,项目化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真实、整全的挑战性问题情境,有利于引领学生在思考、辨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对于构建“项目化”学习情境教师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要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超越其自身认知水平的情境中,通过与知识和他人的互动逐渐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二是要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对话合作,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激发学生创造新知。三是要用好推理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讨论推理,推动思维层层进阶,促进学生对新旧知识关系的建构。[本文由小课题研究公众号精选编辑,欢迎老师们搜索并关注,免费查询6万最新课题参考选题]
总之,为有效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我们必须持续改善优化其中的关键环节,发挥好关键点的价值与作用,并使之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和课堂的常规常态,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让教学“回家”。
本文来源: 中小学管理 2023,(11),53-55
- 上一篇:串联情境 问题驱动 情感育人
- 下一篇:数学思维和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