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级阅读理论”视域下的跨学科教学设计
——以八上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例
申煜
教学目标:
1.在追溯历史、诵读诗句、阅读地图系列活动中,理解吴语的魅力与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2.在分析调查报告、分组探究展示等学科融合活动中,学会撰写申遗报告书。
3.在模拟答辩、批判质疑活动中,提升评审力与迁移力。
焦点问题:
一、刚刚欣赏的《声声慢》演唱版本有何不一样?我们来品一品这种语言!
[思考路径]
1.光影留声解吴语
音乐渗透:刚刚的《声声慢》是用吴语演唱的,听起来宛转悠扬,除了在演唱方面,还渗透在评弹、昆曲等表演形式中。
历史承载:吴语始源于周朝,周朝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可见吴语也承载了厚重的历史记忆。
古语保留:吴语是中国诸语言中古汉语保留程度最高的语言之一,体现在:保留了全浊音(声带振动感强)、声调具有七到八种(吴江最多,共有11个)、保留了入声(读来刚劲短促有力),因而语调平和而不失抑扬,语速适中而不失顿挫,既给人软糯婉转、清和优雅之感,又不失儒雅倜傥之气。
2.诗海遨游品吴语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七上王湾《次北固山下》)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七上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上李商隐《夜雨寄北》) 平仄相对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八上王绩《野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八上王维《使至塞上》)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形》) 韵部一致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七下龚自珍《己亥杂诗》)
3.吴语分布范围广
吴语就像我们中国语言宝库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这颗明珠具体怎么分布的呢?结合下面这幅图,北至南通泰州一带,南抵浙江温州,西到安徽、江西,东达浙江舟山,可见吴语分布范围很广,另外,持吴语方言的有7700万的群众。
[设计意图]读懂吴语是阅读的第一步,也就是“释义层”。这一层的设计先以音乐欣赏激发学生对吴语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在追溯历史、诵读诗句、阅读地图系列活动中全面了解吴语的魅力与价值。如此一来,既解决了“读懂什么”的问题,也利用跨学科资源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怎么读懂”的过程。这也是“释义层”的旨归所在。
二、拥有7700万群众基础的吴语,留存现状如何呢?
[思考路径]
1.吴语式微真堪忧
下图出示的是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夺人眼球的是“吴语”这组数据。这说明吴语岌岌可危。
该现状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城市人口流动大、过度推广普通话、方言自信感缺失等。
2.吴语传承我能行
吴语魅力无穷却岌岌可危,那我们要想办法传承它!请各组分组探究,并将传承措施写在分发的彩纸上。可从立法、教育、宣传、生活等方面。
很多小组都提到申遗,的确是一个“重量级”的好举措。
3.吴语申遗勇担当
既然如此,那假设我们真的要将吴语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申遗代表,要先形成一份项目申报书。基于前面任务的学习,大体可明确申报书的构成:申报书名称,价值阐述、现状分析、应对措施。
[设计意图]解开技术密码和艺术密码,是“解码层”的核心任务。该层设计以终为始,紧扣住“学会撰写申遗报告”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分析调查报告、分组探究展示等学科融合活动中逐渐明晰“写作的技术密码”所在——价值阐述、现状分析、应对措施。
三、各申遗小组组长先分配好撰写任务,组员们再分工撰写下发的申报表,最后由选出的申遗代表上台答辩!
[思考路径]
1.集思广益写报告
各组再细分成价值阐述组、现状分析组、应对措施组,并分别写在长条形的放大版表格当中,尽量写大,便于贴于黑板展示、答辩。
项目名称:
价值阐述 |
|
现状分析 |
|
应对措施 |
|
2.模拟答辩析问题
①明确答辩规则:每组一位申遗代表上台陈述申报书,其他组担任评委角色评鉴别组的申报书,申遗代表根据评委提问答辩;
②总结各组申报书存在的共性问题。
3.收集资料“亮”报告
评鉴各组申报书,汇报、答辩很有条理,但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感染力不强、说服力欠缺、数据调查不够充分等。这就需要课后继续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进行采访调查,实施调查之前需先完成下述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
|
时间、地点 |
|
采访对象 |
|
采访目的 |
|
采访方式 |
|
采访器材 |
|
问题设计 |
1. 2. 3. |
根据采访结果的分析,再去完善课上撰写的申报书,到时来个“最佳申报书”PK赛!(推荐课后学习资源:嘉兴电视台关于嘉兴方言现状的报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评议、质疑中深化对“技术密码与艺术密码”的认知,进而提升借鉴、化用的效果,这就是“评鉴层”的价值。因此,该层的设计围绕“评鉴并完善申报书”的任务展开,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依托于模拟答辩、批判质疑活动,促成学生在阅读思维与写作思维的联通、逻辑思维与批判思维的训练,也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
设计审思与追问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会碎片化阅读、读图等新型阅读形式迫在眉睫;2022版新课标提出以来,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任务群,尤其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落实问题仍待解决。三层六级阅读理论,恰能为新背景下的任务驱动式阅读教学提供理论支撑与操作指南。
“释义层”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步,除了要解决“读懂什么”的问题,也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怎么读懂”的过程。因此,这一层的教学设计蕴含了从“是什么”到“怎么办”的逻辑引导,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激发对吴语的兴趣,进而在追溯历史、诵读诗句、阅读地图等跨学科任务中全面了解吴语的魅力与价值。
紧接着,进入教学解读的第二层“解码层”:解开文本的技术密码和艺术密码。本教学设计涉及的文本是更具开放意义的文本,生成性更强,因此在设计时以终为始,一步步引领学生在分析调查报告、分组探究展示等学科融合活动中逐渐明晰“写作的技术密码”所在——价值阐述、现状分析、应对措施,最终润物无声地指向“撰写申遗报告”写作任务的完成。
上一层实际上已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阀门,在教学解读的最后一层“评鉴层”就可顺势在已有思维成果基础上真正促成学生在评与鉴上的深度互动。故该层设计紧扣“评鉴并完善申报书”的任务,依托模拟答辩、批判质疑的语文实践活动,自然地将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联结起来,也进而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这其实便是跨学科学习的要义所在。
三层六级教学解读层层递进、相辅相成,有助于学生感知力与理解力、欣赏力与分析力、评审力与迁移力这些阅读能力的发展,依托于该理论的本篇教学设计,借助音乐、地理等跨学科资源,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并发展了学生的这些关键阅读能力,更也与核心素养所追求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不谋而合。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串联情境 问题驱动 情感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