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秉持“共生”理念,一方面,坚持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实施,确保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出系统的学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拓展课程的多元性,聚焦项目化活动,在内涵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深耕细作,持续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进一步探索特色办学新思路。12月5日,我校数学组再次开展指向高阶思维的项目化展示活动。
项目化课堂精彩呈现:实践出真知
徐秀峰老师与吴明飞老师开展项目化课堂活动《“桥”见数学,“梁”出素养》。课堂上,学生分组主导学习过程,深入探究吴江的桥梁,通过收集历史记录、古诗,测量桥的长宽高等多元方式,对桥梁设计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充分展现出学生对文化的渴望与探索精神。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极大地锻炼了他们团队协作与资料收集能力,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提升素养的舞台。
项目化学习经验分享:分享共智慧
宋文佩老师指导的项目化学习《巧手来感知,秤量方寸间》独具匠心。宋老师详细展示了项目化学习的设计思路,从了解天平的由来,到寻找生活中的天平,再到深入探究、亲手制作与研究天平,环环相扣。天平这一工具成为学生理解等式性质的有力助手,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悟数学知识。通过分享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优秀作品,我们看到了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不断成长,也感受到了宋老师在项目化教学中的用心与智慧。
项目化实践之路
杨潇老师带来了她两次宝贵的项目化实践经验分享。在《“味”你而来》项目中,学生们通过“寻”味、“探”味、“提”味、“品”味四个环节,运用调查问卷与简单随机抽样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深刻体会到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有效提升了分析数据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清泉之心,乐活之慧》项目里,学生们围绕太湖之畔展开深入研究,从了解知识背景到实地测量,再到数据处理和成果形成,过程中渗透了皮克定理和海伦公式等数学文化,充分彰显了学生在数据处理中的主体地位,也为数学项目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
专题讲座:高阶思维引领项目化学习
姚春珍老师开展《聚高阶思维的初中数学项目化学习实施策略》专题讲座。姚老师深入解读了高阶思维以及高阶思维下初中数学项目化学习的内涵,并从“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做到哪”四个维度详细介绍了学校多年来的项目化学习实践成果。学校构建的“指向高阶思维的初中数学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模型”,从目标要素、开发原则、实施策略进行精心设计,从设计思路、实践操作、评价方式全面实施。强调在设计上要紧密围绕高阶思维,开展过程以内容为起点、思维为终点,实施时巧用项目活动构建高阶思维框架,助力学生思维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低阶到高阶的跨越。
教师感悟:收获与展望
杨潇老师从徐老师和宋老师的汇报课中深刻体会到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重要性。以《“桥”见数学,“梁”出未来》为例,学生在“研”桥环节将多学科知识融合,通过“造”桥发展核心素养。同时,杨老师也提出了自己对子项目联系及增加“数学味”的思考,展现出对项目式学习不断探索的决心。
许莉老师表示收获满满,徐老师的项目化课堂跨学科研究与学生造桥成果显著,宋老师的项目化设计细致入微,杨老师的经验分享干货十足,姚主任的建议为未来项目化研究指明了方向。
倪宝雯老师从长远视角出发,指出项目式学习与考试成绩并非对立,基础教育阶段考试多侧重低层级认知,而项目式学习旨在培养高层次能力。倪老师期待将项目化学习融入课堂,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持续探索与实践学习项目化学习,以数学课程基地为依托,突出数学项目化学习来助推教与学的方式转型,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形成可操作、可推广的模式。相信老师们能继续在数学项目化学习领域深耕细作,以高阶思维为引领,构建更加完善的乐活学习场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为教育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